小城镇建设评述论文 第1篇
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_突破口_。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
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_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_十大典型_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_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_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_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_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_一书两证_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_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_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_拿手戏_。突出体现在_四个结
合_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 200 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 5200 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 60 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 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_三个中心镇_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
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_一条龙_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 60 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 50 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小城镇建设论文 3000 字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篇 2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
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_突破口_。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 xx 届_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_十大典型_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_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_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
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_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_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_一书两证_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_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_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_拿手戏_。突出体现在_四个结合_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 200 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 5200 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 60 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
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_三个中心镇_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_一条龙_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 60 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 50 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
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 20 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 20 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 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 35000 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
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
小城镇建设评述论文 第2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 目:关 于 小 城 镇 建 设 的 思 考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教 学 点:
日 期:
摘 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产业,特色
一、研究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
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二)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
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现状
(一)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以上。近 10 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0 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二)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三、存在问题
(一)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三)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四)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二)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
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三)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五、解决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
年 级:xx 秋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专科 姓 名:××× 学 号:×××××××
目 录(四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 1 页
内 容 摘 要(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近几年来,“三农问题”重新受到重视,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阐述了„„分析了„„,提出了„„
上述摘要的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大于 200 字,行间距 20 磅)
关键词: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四、宋体、加粗),
关键词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3-4 个)
第 2 页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三号、黑体、加粗)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一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的重新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面上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依托市场、定位产业(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厦门虽然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在一些边远山区起步较晚,但山区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
(二)整合资源,布局产业
×××××××××××××××××××××××××××××××××××××××××××××××××××××××××××××××××××××××××××××××××××××××××××。
1、×××××××××××××××××(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1)××××××××××××××××××,××××××××××××××××××××××××。(2)×××××××××
第 3 页
【参考文献】(四号、楷体、加粗)
1、郑红:《“三农”问题人口论》,东北财经大学,xx 年
2、孙静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辽宁师范大学,xx 年
3、曹蓉:“三农”问题浅析,《生产力研究》,xx 年 07 期
4、朱剑峰:《论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角色与作为》。南京师范大学,xx 年
5、张亚圳:《统筹城乡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产品供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 年 01 期
文献内容(小四、楷体、不加粗、行间距 20 磅)
正文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标题另起一行,不要有冒号、句号等符号 正文文本(小四、宋体、不加粗)
正文所有的行间距20 磅
全文所有的西文文字要是 Times New Roman 全文需插入页码,封面不要算页码
页面设置:页边距 上:,下:;
左:,右:
第 10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DS 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姓 名:
CJB
学 校:
11 电大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00 年秋
学 号:
指导教师:
戴 000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谈起,着重提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而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和最现实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
好农民增收根本上就是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即而阐述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小城镇建设评述论文 第3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目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 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 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 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 只有目标清楚, 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 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比如, 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 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 , 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 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 解决绿化环卫问题, 等等, 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 特性与差异性, 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 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 不管在什么时期, 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 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 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 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 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0%, 就算基本实现了 城镇化。
《中国_中央_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也指出, 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 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
所以说,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 、 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 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 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 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 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 轻生活区建设; 重经济效益, 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 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 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
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 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
同时, 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 检查与考核, 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
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 ,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 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 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
同样, 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
发展成为大中城市, 但是, 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 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要有选择地、 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 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 18000 多个, 山东省有 1000多个, 平均每个只有 3 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 1 万平方公里, 却有 111 处小城镇, 平均人口只有 3. 5 万人, 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 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 住宅区、 商贸区、 行政区规划, 都进行交通、 电力、 文化教育、 供水排污、 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 那么, 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 既没有必要, 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 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 突出重点性” 。
从现实情况看, 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 ” , 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 阻力是比较大的, 不容易做到, 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 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 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 可以按 10 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 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 经济实力强, 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 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 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
如果暂时不合并, 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 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
这样, 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 , 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 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 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 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但是, 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
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供 5 万到 10 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 需要 3 亿元以上人民币。
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 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 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 , 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 企业拿一点、 群众出一点” , 结果很快没了 后劲; 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 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 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 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 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 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 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 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 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 甚至走入死胡同, 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 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
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 而不是行政性的、 无偿性的。
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 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 学校、 幼儿园, 甚至道路、 供电、 供水排污等等, 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
建成后,可出租、 出卖, 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
不管是国家、 集体还是个人, 都可以参与投资, 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 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 如街道整修、 公共场所照明、 环境治理等等。
这样做, 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 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 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
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 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 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
这样, 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 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 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 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 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
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 就是因为有“瓷” 和“酒” 为主导产业, 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
但是, 从全国的小城镇看, 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 同构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 这些产业很不牢靠, 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这样的小城镇, 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 一方面, 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 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 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 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 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 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小城镇, 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 经济、 区位、 地理、 人文、 技艺、 资源等等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
同时, 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 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 规模大、 质量高、 效益好、 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 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 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 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
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 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 一是基础农业型。
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 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 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
二是工业主导型。
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 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 应当以此为重点, 培育主导产业。
三是商业贸易型。
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 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 拓宽交易范围, 增大市场容量, 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
四是旅游开发型。
有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 可加强吃、 住、 行、 游、 购、 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形成休闲、 度假、 观光、 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
五是交通枢纽型。
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 可凭借运输方便、 信息快捷、 流动人口多的优势, 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 并搞好三产配套, 形成新型城镇。
六是海洋开发型。
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 诸如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海产品加工等等, 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
七是资源采掘型。
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 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以采掘为龙头, 带动运输、 加工工业共同发展, 形成矿务小城镇。
以上主导产业类型, 仅仅举例而已, 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 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 关键是善于发掘、 组织和利用。
五、 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 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
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 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 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 6000 多人, 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 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 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 3000 人, 许多所谓的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 主要是政策性原因。
政策不对头, 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
具体表现为: 一是户籍障碍。
没有户口好多事
情很麻烦, 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 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 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
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
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 凡户口迁移后, 承包地就要收回, 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
三是宅基地障碍。
农民进入小城镇, 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 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 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
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 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 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 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 实现农村城市化, 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 特别是小城镇, 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 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
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 只要有固定住所, 有比较稳定的职业, 有生活来源, 就要允许落户, 并且在子女入托、 入学、 就业、 参军、 社会保障等方面, 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第二, 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 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
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第三, 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 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
这样, 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 可以照常有饭吃, 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 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第四, 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
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 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 这也阻碍了 农民积极入镇。
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 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 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 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第五,规范收费行为。
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 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 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 使农民轻装入镇, 尽快地安居乐业 。
_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 不仅是我国城...